取消

2024年新能源行业展望

2024-09-18 阅读:1175
文章分类:行业观察
企业数字化

一、新能源车全球市场展望

全球电动化势不可挡,美国及其他新兴市场新能源车渗透率仍处于低位,长期空间广阔。目前新能源车产品力已领先于燃油车,未来随电池技术持续迭代,规模化效应+技术降本加持下,价格有望进一步下探,油电平价时点有望加快临近,性价比优势愈发凸显将驱动渗透率将进入加速上升期。

以美国为首的海外市场增长潜力巨大,将成为引领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长的新一轮驱动力,我们预计2023/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1,475/1,912万辆,同比+29.8%/+29.6%,海外市场销量有望达575/777万辆,同比+28.0%/+35.1%。

二、动力电池市场展望

预计,随着全球新能源车供给持续扩列,叠加美国等海外市场需求爆发式增长,2023/2024年新能源车销量有望达1,475/1,912万辆,对应动力电池装机量约701/942GWh,同比+35.3%/+34.4%延续高增趋势,新能源车产品力提升带动单车带电量持续增长,动力电池装机增速有望高于新能源车销量,预计海外市场装机量约305/420GWh,同比+36.6%/+37.6%,增速有望自2020年后首次超过中国。

三、行业盈利表现展望

23年以来由于产业链供需关系切换,碳酸锂等原材料供给不断释放下价格持续回落,电池环节Q2~Q3调价订单已交付叠加对24Q1新一轮与整车厂的价格谈判开始,我们预计报表维度的电池价格调降趋势或将延续至24H1。

目前碳酸锂价格已低于15万元/吨,即将触及部分矿源提炼成本价,电池成本端具备一定的支撑,24年产业链价格下降空间相对有限。从各企业价格变动角度,产品结构、客户分布差异导致各家调降幅度或存在分化,我们认为产品差异化程度高、海外客户占比高的龙头企业降幅相对较小。

现阶段资本市场对再融资政策的收紧将导致尾部及未上市企业资金压力增加,低端产能有望逐步出清,电池环节扩张将进一步放缓,我们认为24年产业链供需关系或迎来边际改善。在经历23年板块持续去库存过程后,行业库存已处于短期内较低位置,减值压力释放接近尾声。

我们判断随着24H2电池价格企稳叠加当前供需关系下原材料维持低位,24年电池环节盈利或将维持相对稳健,同时头部厂商凭借更具差异化的产品矩阵、优质的客户结构以及较强制造能力带来的成本端优势,盈利能力领先二线厂商的趋势有望维持并扩大。

四、800V高压架构产品放量叠加平价快充电池落地,2024有望快充产业链发展元年

基于2015年发布GB/T20234.3-2015《电动汽车传导充电用连接装置——第3部分:直流充电接口》中对直流充电接口上限250A的标准要求,我国车企的快充解决方案主要在提升整车电压平台以实快充功率的提升,电压平台由350~400V逐步向750~800V演进。

目前800V以上高压平台车型已成为头部车企布局的主力产品矩阵。2023年小鹏G6、阿维塔12、埃安昊铂GT等满足800V+3C以上高压快充的高端车型密集上市实现量产交付,行业高压快充需求开始加速释放,2024年有望成为高压快充放量元年,预计到2026年800V及以上高压平台车型销量占国内新能源车比例将达50%,保有量将超1,300万辆。

中国高压快充技术发展趋势

2024年新能源行业展望

中国高压快充车型销量预测(万辆)

2024年新能源行业展望

宁德时代发布“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磷酸铁锂4C超充电池,实现了“充电10分钟,续航400公里”,常温状态下10分钟可充至80%SOC,同时低温性能卓越,实现-10℃下30分钟充电80%SOC,且低温亏电下零百加速性能不衰减,续航里程达700公里。

自发布以来“神行”超充电池陆续官宣落地阿维塔、哪吒、奇瑞、北汽极狐等品牌,预计该产品将于2023年底实现量产,2024年Q1正式装车。

应用端快速发展下补能需求痛点将长期存在,车端与电池端快充下沉发展趋势愈发明显,作为下一阶产品力竞争的核心要素,各电池厂商将加速推进快充电池的平价化发展。向前看,短期内随各车企800V车型陆续上市交付,我们认为快充电池需求有望迎来放量时刻,2024或将成为快充产业链从1到N发展提速的元年,建议关注超充/快充技术优势显著且产品已有客户装机落地的电池厂商。

五、多家企业大圆柱电池放量在即

全极耳设计优势:

1、提高安全性:电子流通路径缩短,电池发热量有望明显下降。同时导电涂层和电池壳体接触面积达100%,增大了极耳端面散热面积,增强电池热稳定性;

2、显著避免电子偏移和过电位现象的产生,提升电池寿命;

3、提升倍率性能:全极耳设计降低电池内阻,提高电子流动速度,结合发热控制优势,可更好应用于快充应用场景。

采用更激进的硅基负极+高镍正极,进一步提升电芯能量密度。配合碳纳米管等材料可以在提升能量密度与导电性能的同时,减轻对集流体损伤带来的电芯容量衰减。

尺寸升级使得电池结构强度增大,能更好地适配CTC技术。4680单体电芯容量大,且圆柱型电池壳体可提供一定的结构刚性,因而更利于电池PACK设计,能更好适配CTC(Cell To Chassis,电芯到底盘一体化)等技术,例如特斯拉4680+CTC技术方案直接取消座舱底板。为减少CTC技术中物理冲击与热失控等安全隐患,特斯拉4680电池采用蜂窝结构排布吸收物理冲击,增强结构强度,同时电芯间填充聚氨酯材料,固定电芯的同时起到热保护和结构性缓冲与支撑作用。

六、钠离子电池渗透率有望开启上升

成本端与资源储备优势备受关注,动力储能领域应用前景广阔。

钠元素储量丰富资源易得且价格低廉,业内普遍认为钠电池形成规模化生产后,成本有望下降到500元/kWh以下。此外钠电池性能较为优良,具备较好的低温性能、安全性、倍率性能与循环次数,其能量密度(70-200Wh/kg)强于铅酸电池(30-50Wh/kg)并与磷酸铁锂电池(150-210Wh/kg)有重叠区间。

同时钠电池正负极集流体材料均可用铝箔,在电池材料层面更具成本优势。同时出于长期资源战略储备考量,钠电池是新能源电池体系降本、保障供应链安全的优选互补方案。钠电池在储能、电动两轮车与新能源汽车市场开始逐渐应用落地。

中国钠离子电池储能项目进展统计

2024年新能源行业展望

目前约20家企业已有明确钠离子电池产能规划,且部分企业产能规划已达GWh级,2023~2024年,相关企业将陆续迎来钠电池量产。

各企业钠离子电池产能规划情况

2024年新能源行业展望

文章来源:国际高新技术研究院;
编辑:云朵匠 | 数商云(微信公众号名称:“数商云”)
点赞 | 0
数商云是一家全链数字化运营服务商,专注于提供SCM供应链管理/企业采购管理/SRM供应商管理/经销商等管理系统,B2B/S2B/S2C/B2B2C/B2C等电商系统,从“供应链——生产运营——销售市场”端到端的全链数字化产品和方案,致力于通过数字化和新技术为企业创造商业数字化价值。
评论
发表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 4008-868-127
售前咨询 189-2432-2993
市场合作 marketing@shushangyun.com
广州市数商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13 - 2021 shushangyun.com
电话咨询 在线咨询 系统演示